搜索

四川站 2017年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事迹展播

2017-11-14 13:38| 发布者: 国际老年网| 查看: 4921| 评论: 0

摘要: 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事迹邛崃市老年人协会邛崃市老年人协会于2012年10月成立,现有班子成员11人,设立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内设政策法规宣传小组、老年维权领导小组、为老服务领导小组、 ...

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事迹

邛崃市老年人协会


邛崃市老年人协会于2012年10月成立,现有班子成员11人,设立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内设政策法规宣传小组、老年维权领导小组、为老服务领导小组、文体联谊领导小组、老年教育领导小组。协会做到了既分工又合作,工作协调全面发展。2015年,市基层老协规范化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专项工作目标考核,全市24个镇乡(街道)、271个村(社区)均成立了老协,入会人员9.5万人,入会率达68%。2016年,我市将全国老龄办村(社区)章程范本印发全市镇乡(街道)、村(社区),结合当地实际,补充修改,张贴上墙。市老协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力度,每年集中安排宣传月活动,印发小册子,散发宣传资料。镇乡(街道)、村(社区)老协利用办专栏、板报、墙报、广播、宣传车、入户走访等形式宣传《老年法》,使《老年法》内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邛崃市开展的16个村(社区)为老服务试点村项目,通过定期、定时巡防探视,给予老年人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基本解决了空巢、高龄、失能、残疾老人的困难,解除了老人儿女们的后顾之忧。近几年,市老协维权领导小组深入基层宣传《老年法》,结合《老年法》以案说法达30余场。市老协和基层老协维权员还积极参与各种纠纷调解,上报成都市老协的调解案例11篇,其中:有2篇被评为精品案例,2篇被评为优秀案例。

一、强化措施,大力构建基层老协常态化工作机制

    (一)推进基层老协“两化管理”,培育扶持为老服务社会组织

    一是推进老协合法化管理。邛崃市民政局统筹协调,一方面,主动定制为老服务社会组织申请格式,把所需材料印制成服务指南,把各类申报材料制成格式模板,方便为老服务社会组织申报资料。另一方面,将老协社团登记的活动经费由3万元下调为1万元,降低准入门槛,有效推进了老协的培育扶持和登记管理。二是推进老协规范化管理。目前,全市24个镇乡(街道)所辖的271个村(社区)全部建立了老年人协会,成立了271支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维权员队伍、信息员队伍。各镇乡(街道)、村(社区)老协均按照“一套班子,三个牌子(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老年大学)”要求,镇乡(街道)老协领导班子由7人组成;村(社区)老协领导班子由3-5人组成,成员由村(社区)有影响力的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或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担任。目前共发展会员9.5万人,老年人入会率达68%。

    (二)培育基层老协“四大作用”,不断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一是培育老协关爱空巢(留守)老人,互助关爱服务作用。成立老年人志愿者服务队,对全市空巢(留守)、贫困、高龄失能老人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制度,发放帮扶联系卡,组织低龄老人定期为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开展服务,给予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目前已惠及2万余人。二是培育老协维稳作用。成立老协维稳队,参与解决村(社区)棘手问题;定期组织老年人开展法律法规培训会,学习有关政策、法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培育老协维权调纠作用。成立基层老协维权服务队,积极协调家庭纠纷、化解家庭矛盾,对有赡养纠纷的家庭,帮助签订“赡养协议书”,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四是培育老协政策宣传作用。通过老年大学或辅导站,积极宣传各项法律法规和当前政策,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树立正能量,引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建立老协运营“三个模式”,扎实推进老协长效运行

一是政府扶持运行模式,利用村公资金维持老协的日常运行,如邛崃市道佐乡砖桥村老协,从村公资金中列支约1.5万元的工作经费,用于维持老协工作开展。二是政府投入一部分、社会支持一部分的运行模式,如邛崃市固驿镇公义村老协,在村公资金中列支文化类经费解决一部分,通过日间照料中心和仁孝博物馆的运营,解决一部分。三是自我造血运行模式,政府为老协提供活动场所,基层老协通过运营活动场所收取低成本的费用来实现自我运行,如邛崃市夹关镇鱼坝村老协,参与管理日间照料中心,承接为老服务试点村等政府类项目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二、多措并举,着力形成“幸福邛崃”精准养老模式

        (一)精心绘制“一张关爱地图”,实现精准快速助老

       一是以“关爱地图”助力精准养老。广泛开展空巢(留守)老年人摸底调查,全面了解空巢(留守)老年人需求,绘制邛崃市幸福养老关爱地图,为全市老年人提供精准服务,实现精准助老。二是以“三级管理”助力为老服务。按照“一人一档”模式,建立关爱联系卡,对重点关爱的老年人每周上门巡访2次以上,对一般关爱的老年人每周巡访1次以上,建立服务登记和服务评价流水台账,签订《空巢(留守)老人关爱探访服务协议书》,确定县、乡、村三级对空巢(留守)老人和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关爱探访服务团队和服务内容。三是以“云数据平台”助力智慧养老。在全面摸清底数,掌握老年人数量、分布及其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管云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平台反映出全市空巢(留守)老人、80周岁及以上老人、困难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利用现有的271个村(社区)为老服务队伍,151个日间照料中心为老服务阵地,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精准快速助老服务。

       (二)全力推进“四种宣传模式”,实现人人知晓《老年法》

       根据邛崃市镇(乡)山、丘、坝的特点,市老协具体指导镇(乡)、村(社区)因地制宜抓好《老年法》的宣传工作。一是采取设置专栏、宣传点的模式,在集中居住区采取办板报、墙报专栏,逢集期间设宣传站、宣传点,在人群较为集中的地方摆摊设点进行宣传,并散发资料和进行广播宣传;二是采取宣传车、高音喇叭的模式,在山区、丘陵地区采取宣传车、高音喇叭播放《老年法》的内容,冉义镇、卧龙镇、固驿镇、回龙镇等镇乡组织宣传车到村(社区)进行巡回宣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是采取广场集中宣传的模式,市老龄办、市司法局、市老协在每年在文君广场设点,进行《老年法》宣传、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累计达到15000余份。四是采取走村入户的模式,成立村(社区)老协宣讲小组,走村入户、进院落,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尽力得到人人宣传《老年法》、人人知晓《老年法》的目的。

      (三)积极开展“三种为老服务方式”,满足老年人实际需求。

       一是开展生活照料服务,经常上门看望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特困残疾老人,并提供生活照料,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在传统佳节和老人生日时,陪伴老人一起,让老人感受温暖和关爱。二是提供精神慰藉服务,经常上门与老人谈心、拉家常,了解老人所想,理解老人,孝敬老人,尽其所能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照料,当好亲人角色,做好日常心理疏导,让老人过得安心、活得舒心,解除他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三是提供文化娱乐服务,创造条件为老人提供知识讲座、学习培训、书法绘画、图书阅览等服务,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组织老人参加形式多样的老年舞、腰鼓、太极拳健身娱乐活动,鼓励老人自娱自乐,享受健康生活。

       三、突出保障,不断夯实基层老龄工作基础

       一是组织保障,从2015年开始,邛崃市老龄工作已纳入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大力促进和推动了基层老年人协会规范、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要求老协依法登记,至2017年,邛崃市镇乡老协的登记率将达到100%,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年社会组织承接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参与管理日间照料中心,促进老年人通过社会组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二是人员保障,在市级成立老龄服务中心,配备5名编制人员,在镇、村(社区)均配备专(兼)职老龄工作人员,保证城乡社区老龄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三是经费保障,市、镇乡(街道)、村(社区)老龄工作经费均列入财政预算,2017年邛崃市下达市级涉老组织工作经费100万元,为老龄事业更好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国际老年网 ( 京ICP备12015134号-15 )

Powered by Discuz!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