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抬头可见 幸福触手可及 绵阳是全省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截至2016年底,老年人口114.38万,占总比21.15%,人口高龄化、空巢化和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矛盾突出、形势严峻。一直以来,绵阳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方针,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形势,全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加快建设幸福美丽绵阳,使老年人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全面构建老龄工作大格局,老龄工作深入扎实 绵阳老龄工作在全省率先创新完善了“三项机制”、实施了“三大行动”、开展了“六项试点”,全面建成了老龄工作大格局。市、县、乡三级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党委副书记担任,常务副主任由政府分管副领导担任,市老龄委成员单位40余个,涵盖了所有惠老、助老、养老、为老的市直部门,各单位职责明确、工作到位、成效显著。明确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老龄工作第一责任人,基层村社老年协会(或分会)协助村(社区)两委具体开展老龄工作,打通了老龄工作“最后一公里”。通过设置老龄工作公益岗位或政府购买服务等途径,确保基层老龄工作有人办事。 大力兴建养老服务机构 采取公办公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模式兴办社会福利院20所;政府补贴(1.1万元/床位,600元/年运行补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病专科医院2所。政府分别按30万元、25万元出资建造城市、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89个。政府出资改造农村公共设施建成农村幸福院322个、农村敬老院221个。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助建社会养老服务组织11个。 高水平执行养老保障 出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建立完善政府补贴制度,为10.395万名困难家庭失能老人和80周岁以上老人给予了养老服务项目政府购买,支出4200余万元;继在全省率先实行9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后,从2016年起,全市全面实施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年度财政支出6000余万,惠及13余万名老年人。 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 出台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及实施细则, 开辟引入商业保险承办医疗保险业务,建立了城区50周岁以上的城市低保人员门诊救助制度。为全市2万余名60岁以上特殊困难群体由财政解决意外伤害保险经费。全面建立老年健康登记制度,对65岁以上老年人登记管理,管理率达90%以上。家庭医生签约实施面全域覆盖。 全覆盖社会救助 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在全市推进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窗口,对30余万人进行了救助,年度财政支出达1亿元以上。 积极推进智能化养老 建成了全省最大的“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设全市、县、乡三级分支机构,实现市、县服务全覆盖,服务对象现已达13万余名,未来将对全市100多万名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标准化、信息化、便捷化的高效居家养老服务。充分发挥科技城科研优势,加快推进老年用品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一大批“绵阳造”康养科技产品深受社会广泛认可和老年群众热烈欢迎。 老年优待政策执行到位。 全市制定了老年人优待具体实施办法,提供免费乘公交车、减免挂号费,服务部门或机构开设了老年人优先优待窗口。全市医疗机构对65周岁以上持证老人免门诊普通挂号费。各景区全面执行了70岁以上全免,A级景区开设了老年医务室、绿色通道,成立了老年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所有体育活动中心(场所)均建设了老年人专用场地,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都免费或优惠向老年人开放。 老年人权益保障充分。 在全省率先构建了“1小时法律援助圈”,建立规范化法律援助受理大厅11个,设立老龄委法律援助联络点10个,法律援助规范化工作站282个,实现全市乡镇全覆盖。绵阳老年维权工作被评为国家级先进典型,受到全国表彰。 政府累计投入近10亿元兴办覆盖城乡的116所老年大学,聘请了近800名专兼职教师,通过联合办学、协助办学,开设适合老年人需求的课程,全市4万余名学员参加各类教学课程。全市共有各级老年协会3624个、老年群众文体组织1897个、老年志愿者41.57万人,创建了20个省级示范性基层老年协会、40个市级星级基层老年协会,老年人在多领域参与社会,积极开展多种互帮互助活动,为养老服务体系给予有益补充。全市各级定期开展评比创建和宣传表彰活动,老年文体活动、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日趋活跃,时举办老年文化艺术节、体育健康展示大会、运动会,老年人社会参与中提高了幸福指数,敬老、爱老、助老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所有公民的基本素养。 |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