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昧平生的邂逅 一见如故的缘份 这是个初夏的某一天,无意中自行车骑行到射洪城北这有个叫做阳光水岸茶楼——川中小城随处可见并不起眼的一个旮旯角落。树枝、竹竿简单搭就、爬满时令瓜蔬青藤的遮阳棚,掩映着“村人雕塑”四个字的手写行草体的浮雕招贴。这招贴下方的门店内,一个有着一张慈眉善目圆脸、穿着朴实的老人,正在里面手执一管毛笔,飞毫泼墨书写着什么,素来敏感于翰墨书画的本人顿生好奇,进去看了一下,哎哟!大约就十来平米的一块地方,靠墙简易龛架上摆满了竹木根雕、各式古今人物肖像泥塑;空余的墙面上挂满了在宣纸上描绘、墨迹已干、半干的山水、人物画。囿于场地,看似张贴杂乱,画面却自成章法。室主人头也没抬,就招呼看坐。心里涌起一阵暖意,觉得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不忍打扰,慢慢的观察。老人依旧旁若无人地在一幅门板大小的宣纸上作画。寥寥几笔,如行云流水,只见一幅笑容满面、栩栩如生的罗汉就画成了!我看得呆了,不禁脱口而出:“精彩呀!”老人抬起头来,淡淡地说道:“这个没什么,我就随兴涂鸦而已。没办法,朋友要要。”老人精神矍铄,看似非常普通的外表、朴实无华的衣着,就这一面,定定地给了我一个内功深厚却和蔼可亲的感觉。 说实话,此前,我对这个城中一隅的旮旯也常常路过,这里只是城北郊区普普通通的一个角落,没想到这里就有一个我从未接触、从不认识的老者在这里,无声无息地从事他的艺术创作。打从第一次因为好奇,忍不住搭讪、贸然地提问,都能得到老师不厌其烦地耐心回复,令人顿生一见如故的感觉!好几次,带着从幼儿园接回的孙孙,绕道前来观摩老师作画,从不见有丝毫的拿大,真真就是地道乡邻、老朋友般地对味、投缘!即便面对我家幼儿园小朋友不着边际的提问,老师也常常暂停手中画笔,不厌其烦地有问必答,对于小朋友对画面某个局部好奇的诘问也时不时地逐一指点解释......本人虽是在射洪工作了几十年,可还是第一次知道了这个地方,知道了有这么一个能够不打草稿随心所欲挥毫作画,画山水画风景、画一切存储于脑海的经历过的人和事、近乎传奇的这么一个老者。我不禁心中感慨顿生:射洪,这个在唐代就被誉为一代文宗的陈子昂故里,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竟然藏着这么一个了不起的艺苑老人。真是高手在民间啊! 二、平易近人的大师 子昂故里的骄傲 老师告诉我,通常他在成都绵阳或川外等地访朋会友,偶或回家就在这一片租来的方寸之地,儿时的发小、同学相约小聚,随心所欲的练练书法,理理画稿。很多长者,都知道他这个地方,习惯往来走走、坐坐。这样一来二去,我就和他很熟了。间或也参与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以前,是从重庆那边来的,六岁时随祖母来射洪投亲,之后定居射洪、融入了射洪。 任老师是一个心地善良、刚正不阿、敢爱敢恨、嫉恶如仇的人。一直以来他就在观察这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人心不古的画坛囧况,深深感受到由于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一切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也毫无例外地让当今画坛日显浮躁,人物画更是重灾区。有些作品,人鬼难辨,那些无良评论赞美之词尤其肉麻,九十年代前的优秀画家现在更是鲜能一见,这状况致使能沉下心来画人物的画家越来越少,很多时候,他通过创作钟馗、关公、十八罗汉等除暴安良的传统形象来深切地表达他对于现实种种不公的愤慨;通过布袋和尚这类题材来表达因果循环、善恶有报警世箴言、随和自然、洒脱乐观的人生态度。 任老师也是一个极具爱心的人,好几次都见他对于过往的贫民甚至拾荒度日老人,都热情让座,让他们随意取用茶水,和他们随和地聊聊,以此接地气,近民情。虚怀若谷的任老从不隐瞒自己作品的不足,他的工作室临街,开放式的,来来往往驻足观摩的男女老少不少,他不失时机地征集倾听他们的意见,从中获取了不少见解。就这样通过在生活中的积累、磨练,在创作中得以不断总结、进步。听任老师说,他这些年带领了一帮做雕塑的徒弟出来,都没收过他们学费,现在好多都自立门户(也有开雕塑公司的),不少地方都有他的徒弟们的雕塑作品,其中有个聋哑徒弟,近年在全国不少景区参与雕塑,收入颇丰。任老师由此萌生出到特殊学校去教更多的残疾学生,让他们得以自立自强,从而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的念头。于是他主动联系到了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去教雕塑。在校期间很受学生爱戴,也有不少外国友人来学校参观交流,这一项目,至今都是学校职教的重头。任老师离开该校后,即前往新疆,完成了“伊犁之春”等26组雕像后回到了原籍射洪,开始重新拿起画笔去继续他从小做人物画家的心愿。他观察画坛的状况,感觉由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原因,真正的人物画家越来越少。像《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都给我们传递了几百年前社会生活的真实,信息社会网络时代虽有了多媒体等高科技记录部份传世经典,但更多像绘画技艺特别是中国画里人物画这类作为非物质文化精华因为传承断代,很多画苑瑰宝、艺坛珍品及其制作工艺连痕迹都没留下来就都湮没在历史的烟云里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时代变革,虽有汗牛充栋的文字记载,而用绘画形式反映的却相对少得多,先生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物画家必须要有历史的责任感,要在这新的时代有所担当,为振兴人物画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作为这段历史亲历、见证的过来人,用自己的笔把这些亲历的过往尽力再现出来,去让后人了解思考,由此近年来他画了大量记录时代特征的过往生活的民风民俗画,比如《公共食堂众生像》、《医馆》、《茶馆》等,这些无一不是他在和朋友们闲谈中产生了灵感,再用画笔整理记忆描绘摹写出来的。 任老这些年除了画些题材类、故事类的人物画外,平时尤其喜欢画罗汉,以此擅长在川中名重一时,被知者送了个“任罗汉”的雅号。常常洋溢着慈眉善目、罗汉笑脸的任老经常笑着对人说:笑罗汉可以给人以安慰,送人以美好的心情,所以题字大都为吉祥如意。这也许正是画家任正行老师送给天下人的祝福吧! 当年在梓潼创作《一千零八罗汉》时成都大学一位教授感慨、中肯地对他评说道:你这些罗汉有百姓生活的多种影子,罗汉就是众生,众生也是罗汉,以这样的视角,观赏起来就更有生活味道。 如今已有沱牌舍得、美丰化工、华纺银华、天齐锂业四家上市公司、星空璀璨、人文荟萃、“西魏置县、北周正名”的射洪,为闻名海内的初唐一代文宗陈子昂故里,自古以来物华天宝地灵人杰,除了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那些彪炳史册的历史名人如杨澄、杨最、谢东山、罗锦城、税玉堂、刘光谟、汪廷才、许本达、李雨生、衡绣章、段定陶、于渊、文映江等先贤英烈,更有解放以来军旅将军和国防科技名人如贺诚、刘长秀、杨书龙、李言荣、赵宇棋 、王洪;还有名重一时的文坛先锋、艺苑翘楚、学术名家费尽贤、吴因易、谢明清、胡祖富、陈霁、敬永林、何多苓、何多俊、郭平、匡建超、何成奇、谌伦建、曾惠民、邓文华、敬庭尧、刘云泉、文欣、敖长生......正是在这璀璨星辉之下,孕育出无数人杰的人文热土,滋养和催生出了任正行老师这样基层磨练经年、默默耕耘渐成大器却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隐于乡土的画坛高人。借用一段同样是名不见经传的洪城雅士喻善平先生去年初秋的吟哦,来由衷地为任正行老师云程万里的艺术人生壮行吧:读书台下觅华章,子昂故里弦歌长。怆忆前贤翻古韵,壮哉来者唱新腔! 三、家道恩师的传承 艺海无涯的求索 任老师1946年生于重庆,1952年随祖母来射洪投亲,从小受其父亲之影响启蒙,痴迷绘画,对那些有小人的画册尤喜临摹。小学时的他便自发组织美术小组(他这个小组的成员中就有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吴因易;前四川《精神文明》報责任主编贺信夫都在其中),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学习,进步都很快。那时候多以临摹连环画人物为主,关羽,赵云,八戒,悟空等动态强烈的人物尤让他们喜好。再大一点,对徐悲鸿,任伯年等画坛前辈崇拜不已,人呀,马呀,牛呀什么都画,这一时期给他的人物抓形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十岁那年,邻居张医生拿来画纸让帮画一幅华佗像,画成,张医生十分欣喜,当即请人装裱后挂于诊室多年。这便是任老师最早面世的处女作。“整风反右”他固然不懂,但他帮居委会和相邻的商业部门画了不少以人物题材作主体的漫画,全凭别人给他讲题材里人物的动态特点形象定位,形成心中画稿而完成短平快的速写创作。这该是他最早提笔自由发挥的开端吧。一次,印刷厂的一个老工人叫胥泽生,把他叫住,问他说“任二娃,都说你画的好哒,你给我画张画看看”,他立马提笔就画,一挥而就,老工人很高兴,就拿出一叠纸来,说“你拿去学画画吧,画完了再来找我。”他至今记得这位老人,他感谢他鼓舞了他学画画的决心。 任老师从小特别尊师重道,对画界的老师前辈更是热情,常去观看他们作画,并请教。从小学到初中,他的美术老师都是他的良师益友,其中著名国画家,四川省画院副院长孙竹篱老师更是他所尊敬爱戴的师长 。有一年他画了一幅金鱼图到文化馆去找孙竹篱老师请教,在大街上就不期而遇,孙老师当时就把画打开,一边评说一边用手比画,给他说“金鱼尾巴不是扫把狀,而是呈枫叶狀”,并用三根指头做出大概形状来然后说,到我办公室,我给你试画一下。孙老师为人谦和,低调,诗书画三绝,他常去看孙老师画画,帮忙端墨,递纸,从而有机会看老师作画,孙老无论是画作构图布局还是精微细节点睛处也从不保守,不时停笔指点二三。他在孙老师身上学到了勤奋作画,低调做人的品德。 一个人物画家的成就是和他的家学师承、生活经历紧密相关联的。任老师的父亲,曾经是军阀刘湘的一名誊写师爷,写一手好字,画一手好画,上世纪四十年代到重庆办一小印刷厂,闲时也画几笔尽兴,晚上常在灯下教他画些简单的画,这启蒙了幼时的他的绘画。抗美援朝那年春节,他父亲亲手扎了一个旋转的走马灯,并画了六个人,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在追赶一个美国兵和李承晚,人物栩栩如生,旋转起来,给人的感觉特别强烈,父亲给他们兄弟说“这叫把李承晚赶下海去”。这个作品特别激发了他后来对人物画的兴趣。他读高小时正是大跃进的岁月,常帮美术老师画校刊上插图,画班里的评比台等,时代的轰轰烈烈,激励着他的绘画上进心。那时他就对徐悲鸿,齐白石,任伯年等一批画家尤为崇拜,为了买资料,他和一些同学去捡碳,挖药,挑石头,挑沙卖,把挣得的钱就去买各种美术书籍,绘画用品,用作学习、临摹之用,那时号召勤工俭学,所以学校也支持。中学时,他从学校的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绘画书籍,开始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俄罗斯的人物绘画进行了很多临摹,这一时段的学习,给他在素描、透视、人体解剖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中学时期正是全国人民生活最艰难的时期,学校劳动多,上课少,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画了不少石膏素描,静物写生等,每逢星期天、节假日,不论寒暑,教室里经常是他一个人在作画。学校的美术园地每期都刊登有他的作品,殊为瞩目,以至几十年后同学们都常提起。其中他的创作画《赶集归来》、《夜审》、《开个玩笑》等早期画作都分别在园地内展出。1963年中学毕业后进入了社会,在县文化馆做零工,到农村去搞宣传,经常和文化馆的美术老师一起,自带被盖打地铺,每到一个地方,食宿安排好后,就伙同另外两个绘画爱好者去写生,画学生,画农民与劳动场景,那时累积的素材非常多。1964年5月他怀着一颗报效社会,建设山区的心到平武当农民,结果乡领导安排他当场长带着几十名知青去创办一个社办林场,这一来打破了他从小画画的梦。他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面对几十名发小同学,他一天忙的不行,身体力行,带头吃苦干活,还得商量安排好大家的生活、学习,根本就挤不出时间来画画了!文革中,革委会兴起,到处需要画主席像,他画画的特长就有用武之地了,当时他就带着三个生活无着落的小兄弟出去画主席像,大到几十平方米的,他们都接下来画,这段时间的实战收益不小,当时他用挣来的钱经常接济一些来访他的贫困知青的生活或路费。文革后期取消了社办林场,所有知青都插到生产对和农民一起过日子,这样的绘画生活也就结束了。 他在外作画也发生过这样的趣闻:有一次到平武县医院作一幅近四十平米的油画《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当时医院负责的院长是个南下军人,也正在被批判,他见是三个毛头小子怕画不好主席像,会连累他挨批,看见他们作画,他嘴里就总是叮嘱说“画像,画像,要画像哟”!当时任正行老师正蹲在地上钉画布,见院长中山装上口袋插着一支钢笔,就说“把你的钢笔借来用用”,随即对他说“不要动”,接过笔翻过画布,在边角处,蹲在地上对这院长就开画!仅仅约2分钟时间,周围的医生护士都喊“像了,像了”,这一来 ,院长反而急了,还未画完,他从布上爬过来,夺过笔把他自己的像涂了,可能他突然想起,这是画主席像的布,今后他说得清吗? 到了生产队后,每天和社员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进入了生活,这一去就是七八年,在这期间不仅学会了各种独立的农村生活,生产技能,还自学了一些木活,油漆,雕刻等技艺。和农民换换工,帮他们油漆个陪嫁,在陪嫁上画上几笔;或者做个花圈,扎个纸人,这些都是换取个人情,不收钱的 ,所以他和当地民众关系都十分友好,1973年他开始做骨灰盒卖给火葬场,骨灰盒是较精细的工艺品,上面的木雕,油漆,绘画要求都较高,全是他自己做,这大大的丰富了工艺美术知识。一次在上海到北京的列车上买到一本《服装裁剪》,他一看就懂,便托关系用360元钱买来缝纫机,从此学会了服装制作,1976年回城便在县服装厂设计室任服装设计及刺绣设计一职,后任设计室主任,最后选择下海,从事寺庙雕塑,彩绘,这段时期,通过在少年时学的形体解剖,人物绘画到其间服装设计等的交相融汇,使他的艺术造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此后,他在全国不少地方、景区都留下了作品,如在四川梓潼七曲山就塑有一千零八尊罗汉,水观音有三十三观音像,卧佛,六十太岁等共计一千三百多尊雕像;江西南昌宝葫芦山庄内所有雕塑都是他带领弟子们辛苦的成果;此外,近如阆中张飞庙《虎臣良牧》组雕、远如伊宁市察布察尔县都留下了他的作品。 最近十几年,任老师常在绵阳,成都等地作画,访友,认识了不少的画界高人,通过交流从中获益不少。五年前在成都会馆作画时,就应中非投资联合会安楠会长的邀请到北京中非书画院作画,但因其妻患病,未能成行。今年初春再次应安楠会长之邀来到北京,并委以画院副院长之职。在画院期间任老师和北京文化界不少的精英开展交流,参与了不少的文化活动,逐步通过绘画艺术参与了国际民间文化的交流。在北京《金才工程》新闻发布会上美方代表请走了他画的《吉祥如意》图。荣宝斋的朱总也对任老师画的大肚罗汉极为喜爱,收藏并合影留念,午宴时还一定要任老师陪坐,并亲自为任老师斟酒。国际友人释延麦,人称非洲李小龙,成了老师的好友,意大利客人保罗,罗马尼亚女士白秋都通过绘画交流,成了任老师的国际朋友,并互留联系。中国著名歌唱家德德玛老师要在北京举办一场慈善义演,任老师有感于德德玛老师古稀之年,能有此豪情,便挥笔画梅花一图以赞其精神。此画是由安楠会长和北京博爱妇女发展慈善基金会的陈富刚会长送去的,德德玛老师看画后极为高兴,为了表示艺术家的尊重,她忍着疼痛,坚持要站起来与作品合影。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关剧宗师李洪春的三代传人,京剧艺术家李子君,从朋友处得知任老师的人物画功夫深厚,便请任老师为其祖父李洪春先生诞辰一百一十九周年作所扮关公之像,画成之后子俊先生高兴不已,当即邀请任老师前往《李洪春故居》参观,合影留念,并成为挚友。任老师常到《中国名人名家艺术研究院》和画家们交流,和清华美院的教授们交流作画,同中国传媒大学老教授,画家们交流……为了广泛交流绘画技巧,任老师还通过直播这个网络平台向全国作了人物画现场表演,在一个小时內点击率就超过了十万。过后还不时有电话打来询问,何时再行直播。任正行老师由于作品反应民间的题材较多,又广受大家尊重,所以常有一些人作诗赞颂他的人品,画品: 安楠会长书法赞词: 子昂故里任正行, 挥毫泼墨动京城。 正大光明儒家气, 行为世范竹篱风。 网友“新绿”微信赞语: 正行艺术,艺苑人生。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业精于勤,德艺双馨。 可亲可敬,本土精英。 艺苑老友任常宪先生赠诗: 赞射洪画家任正行 丹青妙手正行君,民俗为题立意新, 笔扫烟云舒画卷,泥披色彩展精神。 驱邪捉鬼钟馗怒,送笑开怀罗汉亲。 饱醮涪江千点墨,但留一纪善和真。 微友“綠玉君”由衷赞誉: 任者多志士,正者多伟业, 行者多志朋,有如天上月。 网友“新绿”新浪博客上的感慨赞词: 村人劳力士,神雕思想者* ——画苑奇人任正行老师写意 村人雕塑何处寻?城北滨江青竹林。 阳光水岸隔巷西,画架琳琅龛杂陈。 草庐雅筑见蓬蒿,往来发小多白丁。 市井风流红尘客,意匠神功隐高人。 先生睿智藏江海,陋室素台勤写真。 恺之三绝时追慕,牛马二韩胸内存。 僧繇脉络散遗韵,道子衣袂临风轻。 斩鬼钟馗情凛冽,布袋和尚笑盈盈。 水浒西游列万像,三国人物卷风云。 十八罗汉恣神态,降龙伏虎积善行。 老子骑牛过函谷,紫气东来道德经。 烂柯手谈纸上兵,千秋一局无输赢。 江湖传说巧手绘,挥笔夺魁文曲星。 丹青岁月临古稀,凝精聚气染烟云。 最难师古不泥古,搜罗万方敢创新。 人物描摹见功力,涂鸦信手自传神。 三年困难大跃进,文革亲历纸上陈。 民生小景接地气,彩绘花海爱阳春。 闾里人物肖像美,民间泥塑独传承。 梅兰竹菊常点缀,季节轮回促耕耘。 山野渔樵游方僧,街妪乞儿皆可亲。 七月流火等闲看,赤膊袒怀见挚忱。 嫉恶如仇敢开喷,先生意气秉童真。 川中画坛不老松,德艺双馨任正行。 任正行近照 任正行,男,生于1946年,四川射洪县人,自幼酷爱美术。少时临摹传统中国人物画、欧洲古典人物画及俄罗斯现代人物画。学生时代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素描、透视等美术必修课。其后在已故著名国画家孙竹篱大师的教导下,创作了《红岩人物——云峰受审》、《赶集路上》等处女作品,在校园、县文化馆选送展出,初露头角。 一九六四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来到平武县,在山区的知青生涯,使其美术技能获得了升华的源泉,在美术的基础上又自学了人物泥塑、石刻、木雕等技艺。文革期间以画主席像闻名绵州一带。一九七七年回城后,先后在工厂担任美术设计,将艺术的灵感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技能日趋成熟。丰富的生活阅历是创作灵感的来源,近年来更是创作了一整套民俗绘画64幅,写就了水浒108人物画像,完成了一批记录历史的众多人物的创作画如《茶馆》、《公共食堂众生像》等。作品层出不穷的涌现,完全体现了自己独立的风格。在雕塑创作方面,先后完成了梓潼七曲山一千零八尊佛像(罗汉堂)、三十三尊观音像、阆中市张飞庙《虎城良牧》以及新疆、南昌等地一些城市雕塑。其作品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受到各界赞赏。 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沉淀,练成了直写各种人物的技能,尤其以罗汉见长。泼墨挥毫,狂放落笔中,姿态各异的罗汉栩栩呈现,观者无不叹为观止。在创作过程中,更是经常把现代风格融入了传统题材之中,绘出了极具艺术张力的个性作品。现为世界华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艺坛网艺委会委员。 |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