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塘区北大街街道,有一个闻名街巷里弄的“金色晚霞”艺术团,130多个演员都是来自北大街老年大学的“大学生”,艺术团的演出项目有歌咏、舞蹈、戏曲、民乐、曲艺说唱等。他们常年活跃在社区群众文化舞台上,平均每周演出一场,观众每年达12600多人次,被社区群众亲切地称为“草根明星”,拥有众多铁杆粉丝。 创办7年多的北大街老年大学,如今拥有2000平方米教育用房,开设了歌咏和舞蹈、戏曲、民乐、书法、养生保健、时装与形体美学等21门课程,在这里学习的银发“大学生”有545人。与其他大学不同的是,这里的课程更加活泼有趣,符合“老顽童”们的需求。黄巷、凤宾路社区聚集了一批喜爱书画的老人,老年大学就为他们开办了书画鉴赏班;古运河社区居住着许多爱鸟的老人,学校便设立了雀鸟鸣斗专业辅导班,实行“定向招生”。这类个性鲜明的特色深受老人们欢迎,现在12个社区已先后开办特色班32个,参加学习的老年人有1200多人。 许多银发“大学生”入学时毫无艺术基础,学校便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比如歌咏课上,任课教师不是单一刻板地讲授乐理知识,而是和视唱、练声、名歌名曲欣赏相结合,鼓励学员们上台表演,为了不断提高舞台经验,他们还利用200寸大屏幕回放学员们在社区演出的实况录像,“自我欣赏”的同时,又积极开展自我批评。这种“直观教学”、“快乐教学”,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乐趣。歌咏班的学员刚入学的时候,有20%的人不识简谱,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培训,一首新歌谱拿到手,一两个小时就能吟唱下来,而且90%以上的学员都能上台演出。 热闹的社区大舞台让“草根明星”们热情高涨。歌咏班学员主动增加难度系数,进行多声部演唱;舞蹈班不断创编新节目,为增强演出效果学员们有时自掏腰包添置演出服装。这些爷爷奶奶辈的演员个个仿佛年轻了20岁。60岁的朱敏如参加老年大学已经有5年多了,她说:“没想到自己这个年纪了,还学会了‘新疆舞’,圆了儿时的梦!”82岁的朱刚是年龄最大的学员,即便下雨刮风,都不愿意落下一节课。 |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