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蓝藻再暴发上海水无恙

2012-5-2 12:32| 发布者: 国际老年网| 查看: 3360| 评论: 0

摘要:   早报记者 俞立严 余梦      □“上海暂时未受蓝藻影响,目前正密切关注”         □上海人喝的太湖水来自东太湖,水质要好于西太湖         □市水务局已加大对黄浦江上游及其原水水 ...


  早报记者 俞立严 余梦   

  □“上海暂时未受蓝藻影响,目前正密切关注”      

  □上海人喝的太湖水来自东太湖,水质要好于西太湖      

  □市水务局已加大对黄浦江上游及其原水水质的监测力度      

太湖水体检测图(资料图东方早报) 

太湖水体检测图(资料图东方早报)    

  

  5月8日,太湖北部水域蓝藻明显增加,面积55km2;5月21日,太湖北部西部出现大范围蓝藻,总面积412km2;6月15日,太湖晴空区内的蓝藻覆盖范围大约800km2(资料图东方早报)     

  “上海暂时未受蓝藻影响,目前正在密切关注。”昨日,得知卫星监测发现太湖和巢湖又出现大范围蓝藻消息后,上海市供水管理处有关负责人如此表示。据新华社报道,无锡、常州等太湖周边城市有关部门也表示,此次卫星监测到的蓝藻暴发未对这些城市的饮用水源地造成影响。      

  原上海水务局副局长、现上海水利学会理事长汪松年高级工程师在日前召开的“新民咖啡馆”论坛上表示,上海人喝的太湖来水不会受蓝藻的影响,可以放心。      

  汪松年分析说,按照地理方位来划分太湖水,太湖可以分为西太湖和东太湖。和无锡水源来自周边的西太湖不同,上海70%的水源来自黄浦江,而流入黄浦江的太湖水则来自东太湖。      

  既属同一湖水,又有何差别?汪松年表示,太湖水的源头来自浙江湖州方向的山区,这些水从湖州方向流出来后,围绕太湖的运行情况是:先到东太湖,然后再绕行到西太湖,因此从先后顺序看,东太湖的水质要好于西太湖。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于东西太湖的水深差别。汪松年介绍,在湖床深度上,东太湖要比西太湖浅很多,而水浅所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湖中的生物链非常完整,由此造成湖水对蓝藻等生物危害的自然净化能力较强。所以,一直以来东太湖的水质都要比西太湖好很多,上海市民使用自来水可以放心。      

  据悉,继无锡蓝藻暴发以后,上海水务局已加大对黄浦江上游及其原水水质的监测力度,特别是对黄浦江上游来水的主要断面太浦河莲塘、黄浦江松浦大桥藻类含量的监测。      

  周围城市水质继续稳定      

  发现蓝藻后的15日夜,不久前因蓝藻暴发导致严重水危机的无锡市迅速增加了对梅梁湖、贡湖自来水取水口水域的夜间巡视,观测藻类的分布情况,国家有关部门也到现场共同观测。两天来,无锡市太湖水域藻类集聚的程度与前几天相比无特别明显变化。从16日、17日的监测数据看,无锡市饮用水源地3个取水口的水质指标比前几日有所好转,自来水水质继续稳定。从近期水质监测情况看,贡湖和梅梁湖总体水质在平稳中进一步好转。      

  这次发现的蓝藻接近无锡的宜兴市、常州市武进区。无锡、常州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宜兴市的饮用水取自水库,常州市的饮用水取自长江,所以未受到太湖蓝藻的影响。      

  蓝藻暴发与气温水温有关      

  进入6月以来,苏南地区、太湖周边的温度维持在20-30摄氏度之间。“适合蓝藻生长的水温在22-29摄氏度”。江苏绿保生态生物研究所所长王长军昨天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来天气感觉比较凉爽,但这是空气温度,不能代表水面温度。根据气象数据,江苏地区即将迎来“梅雨”季节,随后就将全面“入夏”,虽然“梅雨”时期相对充沛的降水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蓝藻暴发的趋势,但接下来的30摄氏度乃至超过35摄氏度的高温,将使得太湖蓝藻局势不容乐观。此前五月中下旬太湖蓝藻首度大规模暴发之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站长胡维平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随着气温越来越高,如没有有效措施,太湖藻类暴发可能持续近5个月。      

  太湖污染责任在谁?      

  据新华社电太湖蓝藻一时缓解了,无锡水危机也暂时过去了。但太湖的污染还在加重。太湖遭污,非常清楚。但太湖被污染的责任,却十分模糊。太湖四周和太湖流域方方面面似乎都有责任,又似乎都没有责任。在太湖蓝藻事件暴发后,各方分析太湖污染原因,总结自己如何重视太湖治污,却没有人去分析太湖污染的责任在谁,因为太湖是跨界湖泊,管湖的部门也是多头管理,该谁负责任说不清。此外,太湖污染反映在“湖”,而根子在“河”。流入太湖的有170多条河流,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都是通过这些河网进入太湖的。河流流经地的政府应负起什么样的责任,更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于是,太湖环境问题出现后,想要处理责任人,却出现了“板子不知道打谁屁股”的尴尬局面。这种责任不清,正是“太湖治理年年做,污染一年重一年”的根本原因。责任明,才能使太湖清。要治理好太湖,首先要从明确责任人入手。责任分明,监管分明,赏罚分明,才能将“要我治污”变成“我要治污”,也才能真正做到“铁腕治污”。

(来源:东方早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国际老年网 ( 京ICP备12015134号-15 )

Powered by Discuz!

回顶部